读《布谷鸟的呼唤》

最近在内森的推荐下读了JK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一说起来这本书就想起他当时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天文馆排队同时在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首先,我实在是欣赏不来海明威的遣词造句,其次,当晚从天文馆出来的时候我和内森还吵架了。于是这本悲催的书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被我提上了日程,好在它在Kindle商店的价格十分优惠。

回到罗琳,从小学到高中之间断断续续读了些《哈利波特》系列。当时的我除了对村上春树,对其他人的文风毫无判断与记忆。所以说除了精彩的故事,罗琳的文学写作能力我是我太记得的。这本书英文版2013年就发表了,但是我至今不知道呀,看来它没什么中国市场。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里面的人名搞得有点混乱。这是因为中英文名字翻译以及在英文语境下用First Name或者Last Name称呼人的锅。比如说文章的男主角,我们的大侦探Cormoran Strike,男,翻译为科莫兰,看名字像女的。他的助理Robin,女,翻译为罗宾,看名字让我想起罗宾汉。本文的女主卢拉-兰德里,用的是收养她家庭里的舅舅的姓,于是文中提到她的舅舅托尼-兰德里时只用了兰德里,对于我来说理解人物就比较费劲了。

除却中英文翻译无可避免的锅之外,本文译者还是做的不错的,当然也少不了罗琳的原著加成。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阅读之后总结的本文的几个想要讨论的主题:

科莫兰的人物性格刻画

科莫兰这个人塑造的蛮生动,当然了也用了不少篇幅。这个人特别的真实,你能感觉到他就是那种影视文学作品里会出现的“拥有深沉的过往,温柔又毛躁,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付出一切”的形象。由于他以前参过军,断了一条腿,负债累累,又刚刚和大美女前女友分手,整个人就特别的惨。比如:

“他拿着便条,静静地在行军床上坐了五分钟,心里想着自己该去哪儿吐,但身体还在享受着洒在背上的阳光。”

科莫兰和罗宾的关系

这两个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工作能力。罗宾对于科莫兰的留恋一大部分来自于对侦探事业的留恋,而科莫兰对罗宾的爱慕则建立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在这个基础上罗宾想要对科莫兰展现除了工作能力以外的魅力(展示绿裙子),以及科莫兰对罗宾产生了欣赏以外的感情(觉得她是个好姑娘/很可爱,以及给她买了那条绿裙子),也是发展得比较顺理成章。由于罗宾已经订婚,加上她以后还要给他打工,科莫兰后悔送给她那条裙子了。这里我觉得科莫兰的感情就像那条裙子,如果他们以后不再有工作上的交集,这份感情就是一份美好的回忆陪伴着罗宾;但是他们以后还是要一起工作,那么这份感情就像是一份不太重要但是会令罗宾和他的未婚夫感到尴尬与不悦的存在。

“早知道罗宾不走,就不送她那条绿裙子了。”

也许科莫兰原本的打算是埋藏这份多于工作的感情,这也是理智与应当的做法。

卢拉到底有多漂亮

这个就体现出罗琳的写作水平厉害了。罗琳对卢拉的美的刻画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见缝插针地夸夸夸,各种场景,各种方式夸,而且还不厌烦,真的是厉害了。加上对卢拉其他的描写,我觉得卢拉是一个温柔如巧克力的需要家庭温暖的人。

卢拉到底有多想找回她原始家庭

卢拉一直在找她的原生家庭,以至于愿意把自己的财产留给素未谋面的同父异母弟弟。她对原生家庭的追随延伸到了对非洲和非洲文化的追寻,这一点很有意思。现实中有多少被收养的小孩真心地想要连接自己的原生家庭呢?背后的动机除了无法真正融入新家庭,归属感,文化渊源等之外,还会有什么?

凶手是谁的暗示

本文的大基调就是:大家都认为卢拉是自杀的,但是科莫兰和读者始终相信(或者是在寻找推论并且相信)卢拉是被谋杀的。我大概在读到40%到80%的进度时都怀疑凶手是这个人了。侦探类作家藏凶手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但是凶手暴露了也恰恰证实了本书的纪实主义写法,以及“凶手总会露出马脚”的事实。

对自杀和社会的讨论

大家都觉得卢拉是自杀的,来自于对卢拉工作,人生,私生活的观察后得出的结论。而人们从这些狗仔队的小道消息和光鲜亮丽的杂志封面中看到了什么?或许是人们对卢拉的窥探,让他们觉得卢拉会自杀?那么人人是不是导致了卢拉的自杀?人人都爱卢拉,都爱偷窥她的生活,都想成为卢拉。

“整整一代少女孜孜以求的,不过是想成为纸上的洋娃娃,虚构一些所谓的精彩人生,以掩饰内心的失落和痛苦,而正是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导致兰德里跳下顶楼阳台。对这些少女而言,外表就是一切。”

“年轻漂亮的时候,人就是挺能狠心。”

其他人物和内容的刻画

除了那个喜欢卢拉的服装设计师,还有卢拉的流浪汉女性朋友,其他人的刻画我并不太感冒。要么是我没太注意,要么是书本过于冗长,我有些自动把这部分内容跳过了。对于我来说有了前面那些内容的重点刻画就足够了,写着么长的书有些拿捏不住重点的感觉。

总体来说是对我来说比较新颖的读书体验。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浪费的话,会继续读这个系列的书的。